"> 一幢建筑物通常是由若干個單位空間有機地組合起來而形成的整體空間。在進行建筑設計時,往往會使用各層平面圖來分析建筑物的各種特征,并通過相應的圖示來表達設計意圖。建">
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一幢建筑物通常是由若干個單位空間有機地組合起來而形成的整體空間。在進行建筑設計時,往往會使用各層平面圖來分析建筑物的各種特征,并通過相應的圖示來表達設計意圖。建筑平面設計包括單個的房間平面設計和各部分的組合設計。Revit的優點就在于可以自動生成各房間的大樣圖,這樣可以提高設計工作效率。
一層平面是最重要的平面圖,因為其與基地的地坪直接聯系、建筑中個出入口絕大部分都在一層平面,是場地設計與平面設計相結合的一個區域。
Revit的墻體設計非常重要,其不僅是建筑的分隔主體,而且也是門窗、墻飾體與分割線、衛浴燈具等設備的承載主體。墻體構造層設置及其材質設置,不僅影響著墻體在三維、透視和立面透視中的外觀表現,更直接影響著后期施工圖設計中墻體大樣節點詳圖等視圖中墻體截面的顯示。
Revit提供了墻工具,用于繪制和生成墻體對象,Revit中的墻體屬性系統族,可以指定的墻體結構參數定義生成三維墻體模型,其提供了基本墻、幕墻和疊層墻3種不同的墻族。在Revit中創建墻體時,首先需定義好墻體類型—包括墻命名、墻厚、材質、做法、功能等,再確定墻體的平面位置、高度等參數。
1)打開項目文件。單擊“打開”按鈕,在彈出的對話框中打開保存的文件,或者直接單擊“歷史項目”欄,詳見圖2.7-1所示。
圖2.7-1打開項目
2)在項目瀏覽器中點擊樓層平面圖中的“1F”平面視圖,在插入選項卡中點擊“鏈接CAD”將我們已經清理好的CAD圖紙中的“B4型一層平面”導入我們的“1F”平面視圖當中,在導入時將“僅當前視圖(u)”勾選,“導入單位(s)”改為毫米,“定位(p)”選擇中心到中心,詳見圖2.7-2所示。
圖2.7-2導入CAD圖
3)按快捷鍵A+L調整CAD圖位置與墻對齊,詳見圖2.7-3所示。使用移動過程中將兩個對應的柱對齊后,導入的CAD圖就與原有的墻對齊了,詳見圖2.7-4所示。
圖2.7-3調整CAD文件位置
圖2.7-4 調整完的界面
注意:調整CAD文件位置時,遇到沒有軸網的CAD圖紙時可以選擇柱與柱的對齊方式。
4)設置墻體參數,按快捷鍵W+A,進入編輯模式,單擊“編輯類型”按鈕,在彈出的對話框中單擊“復制”按鈕,在彈出的對話框中命名“非承重多孔磚-350mm”,單擊“確定”按鈕。單擊“編輯”按鈕設置參數,將墻厚設置為350,詳見圖2.7-5所示。
圖2.7-5 設置非承重多孔磚墻參數
5)將墻厚度修改為“350mm”點擊材質選擇“多空磚”詳見圖2.7-6所示。
圖2.7-6 多空磚材質修改
1)繪制F軸線交“1”軸線的外墻。將樓層平面置于1F層,詳見圖2.7-7所示,選擇“建筑”"“墻”"“墻:建筑”命令,也可以直接按快捷鍵W+A。選擇“非承重多孔磚-350mm ”的墻,將墻的繪制方法改為“直線”繪制方式,設置屬性欄中的“頂部約束”為“2F”,設置“頂部偏移”為“-400”及“底部偏移”為“-500”,設置“定位線”為“墻中心線”詳見圖2.7-8所示。
圖2.7-7 樓層平面至1F層
圖2.7-8 外墻繪制參數設置
2)參數設置完后,依次捕捉圖2.7-9所示位置,按進入3D視圖,詳見圖2.7-10所示。
圖2.7-9 外墻繪制捕捉 圖2.7-10 3D效果圖
按墻體在建筑中的位置和走向分類:分為外墻和內墻兩類。沿建筑四周邊緣布置的墻體稱為外墻,被外墻包圍的墻體稱為內墻。
內墻,指在室內起分隔空間的作用,沒有和室外空氣直接接觸的墻體,多為“暖墻”。
1)打開“基本墻”族。選擇“建筑”"“墻”"“墻:建筑”命令,也可以直接按快捷鍵W+A。選擇“基本墻”族,在“屬性”面板中選擇“基本墻”"“非承重多孔磚-350mm”詳見圖2.7-11所示。
圖2.7-11 編輯內墻
2)單擊“編輯類型”按鈕,在彈出的對話框中單擊“復制”按鈕,在彈出的對話框中“非承重多孔磚-350mm”修改為“加氣混凝土砌塊200mm”詳見圖2.7-12所示,單擊“確定”按鈕。單擊“編輯”按鈕設置參數,將墻厚設置為200mm,詳見圖2.7-13所示。
圖2.7-12 設置加氣混凝土砌塊墻參數
圖2.7-13設置墻體厚度
1)繪制D軸線到F軸線交“4”軸線的內墻。將樓層平面置于1F層,詳見圖2.7-14所示,選擇“建筑”"“墻”"“墻:建筑”命令,也可以直接按快捷鍵W+A。選擇“加氣混凝土砌塊200mm ”的墻,將墻的繪制方法改為“直線”繪制方式,設置屬性欄中的“頂部約束”為“2F”,設置“頂部偏移”為“-400”及“底部偏移”為“-500”,設置“定位線”為“墻中心線”詳見圖2.7-15所示。
圖2.7-14樓層平面至1F層 圖2.7-15 內墻繪制參數設置
2)參數設置完后,依次捕捉圖2.7-16所示位置,按進入3D視圖,詳見圖2.7-17所示。
圖2.7-16 內墻繪制捕捉 圖2.7-17 3D效果圖
所謂衛生間導墻,就是在澆筑衛生間(或廚房)混凝土板面是,同時(吊模)澆筑混凝土導墻,一般與墻同寬,高200,起到防水作用,衛生間和廚房的砌體在此混凝土上開始砌筑。其名稱應為“廚衛生間防水砼翻邊”。
1)在樓層平面“2F”快捷鍵V+V,點擊“導入的類別”將“二層樓面梁平面整體配筋圖.dwg”、“二層樓面結構平面布置圖.dwg”勾選取消點擊“確定”詳見圖2.7-18所示。將導入的“二層樓面梁平面整體配筋圖.dwg”、“二層樓面結構平面布置圖.dwg”CAD圖紙隱藏。
圖2.7-18 CAD圖紙隱藏
2)在項目瀏覽器中點擊樓層平面圖中的“2F”平面圖,在插入選項卡中點擊“鏈接CAD”將我們已經清理好的CAD圖紙中的“B4型二層平面”導入我們的“2F”平面圖當中,在導入時將“僅當前視圖(u)”勾選,“導入單位(s)”改為毫米,“定位(p)”選擇中心到中心,詳見圖2.7-19所示。
圖2.7-19導入CAD圖
3)按快捷鍵M+V調整CAD圖位置與墻對齊,詳見圖2.7-20所示。使用移動過程中將兩個對應的柱對齊后,導入的CAD圖就與原有的墻對齊了,詳見圖2.7-21所示。
圖2.7-20 調整CAD文件位置
圖2.7-21 調整完的界面
4)設置墻體參數,按快捷鍵W+A,進入編輯模式,單擊“編輯類型”按鈕,在彈出的對話框中單擊“復制”按鈕,在彈出的對話框中命名“素混凝土200mm”,單擊“確定”按鈕。單擊“編輯”按鈕設置參數,將墻厚設置為200,詳見圖2.7-22所示。
圖2.7-22 設置衛生間素混凝土材質參數
5)將墻厚度修改為“200mm” 點擊材質在材質搜尋框中輸入“混凝土”選擇“素混凝土”詳見圖2.7-23所示。
圖2.7-23素混凝土材質修改
1)繪制D軸線交“4”以“5”軸線間的衛生間導墻。將樓層平面置于2F層,詳見圖2.7-24所示。
圖2.7-24 樓層平面至2F層
2)選擇“建筑”"“墻”"“墻:建筑”命令,也可以直接按快捷鍵W+A。選擇“素混凝土-200mm”的墻,將墻的繪制方法改為“直線”繪制方式,設置屬性欄中的“頂部約束”為“2F”,設置“頂部偏移”為“200”及“底部偏移”為“0”,設置“定位線”為“墻中心線”詳見圖2.7-25所示。
圖2.7-25 衛生間導墻繪制參數設置
3)參數及設置完后,依次捕捉圖2.7-26所示位置,按進入3D視圖,詳見圖2.7-27所示。
圖2.7-26 衛生間導墻繪制捕捉 圖2.7-27 3D效果圖
1)打開“基本墻”族。選擇“建筑”"“墻”"“墻:建筑”命令,也可以直接按快捷鍵W+A。選擇“基本墻”族,在“屬性”面板中選擇“基本墻”"“非承重多孔磚-350mm”詳見圖2.7-28所示。
圖2.7-28 編輯陽臺欄板
2)單擊“編輯類型”按鈕,在彈出的對話框中單擊“復制”按鈕,在彈出的對話框中“非承重多孔磚-350mm”修改為“非承重多孔磚-100mm”詳見圖2.7-29所示,單擊“確定”按鈕。單擊“編輯”按鈕設置參數,將墻厚設置為100mm,詳見圖2.7-30所示。
圖2.7-29 設置非承重多孔磚參數
圖2.7-30 設置墻體厚度
1)將樓層平面置于2F層,詳見圖2.7-24所示,選擇“建筑”"“墻”"“墻:建筑”命令,也可以直接按快捷鍵W+A。選擇“非承重多孔磚-100mm”的墻,將墻的繪制方法改為“直線”繪制方式,設置屬性欄中的“頂部約束”為“2F”,設置“頂部偏移”為“1000”及“底部偏移”為“-50”,設置“定位線”為“墻中心線”詳見圖2.7-31所示。
圖2.7-31 陽臺欄板繪制參數設置
2)參數及設置完后,依次捕捉圖2.7-32所示位置,按進入3D視圖,詳見圖2.7-33所示。
圖2.7-32 陽臺欄板繪制捕捉 圖2.7-33 3D效果圖
3)參照上述步驟完成其余墻的繪制,注意墻邊界位置、厚度以及跨方向。完成所有樓墻后,按進入3D視圖,詳見圖2.7-34所示。
圖2.7-34 3D效果圖
壓頂是指砌筑墻體頂部(如果上面再沒有其他結構)澆筑的50到100mm厚的混凝土結構,壓住墻頂防止墻頂砌塊(如磚)因砌筑砂漿風化或遭震動(如風力或地震)、碰撞而松動掉落。在重力式板頂上或將砌塊石防汛墻頂上現澆一塊條形(鋼筋)砼為壓頂,其作用是增強結構整體性。
1)選擇“結構”"“梁”在屬性欄中選擇“混凝土-矩形梁”,單擊“編輯類型”按鈕,在彈出的對話框中單擊“復制”按鈕,在彈出的對話框中“70×180”修改為“100×100”點擊確定,再將尺寸標注b改為100、h改為100,詳見圖2.7-35所示。
圖2.7-35 壓頂參數修改
2)將樓層平面置于2F層,詳見圖2.7-24所示,選擇“結構”"“梁”命令,也可以直接按快捷鍵B+M。選擇“混凝土-矩形梁100×100”的梁,將梁的繪制方法改為“直線”繪制,設置“Z軸偏移值”為“1100”詳見圖2.7-36所示,參數及設置完成后,依次捕捉圖2.7-37所示位置,按 進入3D視圖,詳見圖2.7-38所示。
圖2.7-36 壓頂繪制參數設置
圖2.7-37 壓頂繪制捕捉
圖2.7-38 3D效果圖
3)參照上述步驟完成女兒墻上壓頂繪制,注意墻邊界位置、厚度以及跨方向。完成女兒墻上壓頂后,按進入3D視圖,詳見圖2.7-39所示。
圖2.7-39 3D效果圖
轉載請注明來源本文地址:https://www.tuituisoft/bim/249818.html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