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在一些高校中,除了濃厚的學習氛圍與人文氣息,還有飽經滄桑的歷史建筑。它們靜沐于書香、綠蔭之中,經過細致修繕、精心維護,在風貌與新顏的融合間持續發揮功能作用。上海、四川等地就不乏有這樣的高校,校內不少年代久遠的建筑代表了當時的建筑風格和工藝水平,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展現中西合璧建筑風格
【地點】華東政法大學
【特色】位于上海市靜安區萬航渡路1575號的華東政法大學,人文歷史底蘊深厚,建筑藝術價值卓越。近百年來,整體上依舊保存了其前身圣約翰大學時期(1879~1952年)發展形成的英式莊園空間格局,是近代中西合璧建筑風格的典型,主要歷史建筑有懷施堂、羅氏圖書館、思顏堂等。
據介紹,華東政法大學校內已完成“蘇河華政十八景”貫通提升工程及歷史建筑修繕工程等,包括格致樓、六三樓、小白樓、原八棟家屬樓等。通過修繕工程,不僅能夠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的歷史建筑,使它們在時間的洪流中得以保留,也有助于提升校園的文化氛圍和歷史底蘊。
其中,原八棟家屬樓融合中西風格,汲取南方中式建筑精髓,與校園自然環境和諧相融。為了開放該樓附近的濱河空間,相關部門以“彰顯華政建筑風貌,提升濱河空間品質;強化校園人文元素,激活濱河人文空間”為設計理念,將原有單一的人行步道改造為“校園景觀+共享空間+濱河步廊”的全新模式。修繕過程中,施工團隊特別注重保留歷史建筑的特點。根據歷史原狀,對建筑細部進行了細致修復。比如,24號樓的原有屋面采用了中式小青瓦和雌毛脊這類中國傳統元素;23號樓的木構外廊采用了極具特色的人字形叉手立柱形式。
六三樓建于1939年,是二層鋼筋混凝土、磚木混合結構的建筑,也展現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建筑屋頂形式采用坡屋頂,有著濃郁的中國傳統建筑特色。在修繕中,相關部門堅持合理利用、最小干預、可逆、可識別、完整性等原則,修復了屋面、外立面、外窗等部位,同時對場地內的三棵古樹進行保護。
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歷史建筑群見證了華東政法大學的輝煌歷程,也承載著深厚的教育文化底蘊。通過開放校園,市民得以走進這些充滿歷史韻味的校園建筑,一同感受它們的獨特魅力。
百年校舍的幽幽陳香
【地點】中山大學廣州校區
【特色】“在康樂園眾多精雕細琢的紅樓建筑中,張弼士堂不是惹人注目的一座,它掩映在一片整齊的椰林和青翠的綠草之間,安靜而不張揚,卻難掩其秀,蘊含著百年校舍的幽幽陳香。”《張弼士堂懷思:歲月的故事》一文中這樣描寫張弼士堂的建筑風貌。
張弼士堂坐落于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中軸線逸仙路南段西側、西大球場東側,由南洋華僑及熱心人士捐資,于1921年建成,以主要捐款者張秩捃父親的名字“張弼士”命名,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
在舊中國積貧積弱的年代,以張弼士為代表的南洋華僑實業救國,打造了覆蓋南洋的商業事業,他們心系祖國,為革命活動提供了重要資金支持。張弼士堂就是遵照張弼士的遺志修建而成,象征著愛國華僑的赤膽忠心。
張弼士堂歷經數次改建與翻新,漸顯滄桑,對其開展系統的保護性修繕迫在眉睫。今年3月,相關部門正式啟動修繕工程,于8月竣工。工程整體遵循真實性、完整性和最低干預原則,在滿足現有使用需求的前提下盡可能避免改變建筑原貌。由于張弼士堂周邊環境變化較大,如周邊地勢升高、原空地處已有加建建筑等,給本次修繕增加了難度。如何讓張弼士堂在維持原貌的情況下融入新環境,是本次修繕的重難點。
為了保障建筑的功能性和安全性,西側木門、隔墻布局等皆不作變動,首層恢復原有三處圓拱門洞口,保留建筑特色。針對多次改擴建風格不統一的問題,本次修繕在維持現有歇山屋面的基礎上,重新翻新屋頂,墻面進行修復,新做部分木門、木窗,使建筑風格趨向和諧,煥發生機。此外,采取改造會議室、衛生間等措施,更好地滿足師生的使用需求。
推動現代化活化利用
【地點】四川師范大學獅子山校區
【特色】四川師范大學獅子山校區第一教學樓、第二教學樓、物理實驗樓于1956年修建,老圖書館于1958年修建。既借鑒了蘇式建筑風格,又帶有蜀地建筑的特點,外墻采用具有時代特色的磚砌體,屋頂為歇山大屋面,檐口線腳簡潔。這些建筑見證了四川高等師范教育的發展,承載著師生的深刻記憶。
使用期間,這4棟歷史建筑曾歷經多次屋面及樓板修繕、防蟲處理、門窗修復等維修工作。隨著年代漸深,建筑各部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殘損,亟須保護修繕。
為恢復這些建筑在上世紀50年代的風貌,修繕團隊搜尋各類文獻、著作了解建筑的歷史意義,把握其歷史脈絡和核心精神,同步通過座談的形式發掘老一輩川師人對4棟歷史建筑的情懷故事,多方位走訪力圖還原建筑原貌,實現設計師與歷史見證者之間的共情。“對于歷史建筑的摸排,除了技術上的查詢,也需要情懷上的共鳴,如此才能將自身放進去,更加深入地開展設計工作。”相關負責人說。
由于歷史建筑的保護改造涉及多方面因素,各層次的工藝復雜性也不一樣,因此需要進一步明確各類工藝要點。例如在工程傳統工藝(如剁假石)、保護性剔除(如砂洗剔除工藝)、保護性更換(如屋面瓦保護修復流程)等方面,修繕團隊梳理各方意見,形成工藝清單,確保修繕工作順利進行。
相關負責人說,本次保護修繕的理念不僅限于“修舊如舊”,而是更注重關鍵要素的可追溯,進一步滿足建筑的原始使用功能,實現歷史建筑的現代化活化利用。在接入空調、消防栓等現代化設施時,以外立面形式保護為先,通過與外窗有機結合、景觀化處理、埋地處理等形式,將對歷史建筑外觀的影響最小化。針對細部構件、材料方面,能修復的修復,不能修復的在替換時盡量復原;針對室內外管線方面,綜合考慮使用空間的完整性和結構的穩定性,全部進行三維規劃,保證實施效果最優。
摘自 《中國建設報》 2024.10.24 蘇鳶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政策新聞 | 【平公資建2024388號】平頂山新華區興華高豐花園(高莊村安置點A1、B1地塊)電梯采購項目 中標候選人公示
下一篇:政策新聞 | 關于上海市2024年10月12日審批通過的一級造價工程師補證人員領取注冊證書的通知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