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11月10日上午,市住建局召開宜春市美麗鄉鎮建設五年行動推進情況專題新聞發布會。局四級調研員易小華出席發布會并致發布詞、宜春市委宣傳部四級調研員謝葉華主持發布會,市綜合行政執法局黨組成員李沛東、市水利局黨組成員丁曉玲、市貿促會副會長陳蕾、市住建局村鎮建設科科長毛三祥現場答記者問。
各位記者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參加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并借此機會向各位新聞界朋友們長期以來對我市住建工作的關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下面,我就全市美麗鄉鎮建設五年行動推進情況給大家做個介紹:
開展美麗鄉鎮建設五年行動是省委、省政府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的重要內容。2021年以來,我市緊緊圍繞實現鄉鎮鎮區功能與品質“年年有變化,三年大變樣,五年創特色”,全市所有鄉鎮臟、亂、差的現象基本解決,干凈整潔有序,服務功能持續增強、鄉容鎮貌大為改觀、鄉風民風更加文明,居民幸福感、獲得感顯著增強的工作目標,堅持系統謀劃、科學施策、強化保障,美麗鄉鎮建設按下了快進鍵、跑出了加速度:
一是環境面貌“新”。聚焦“地面、立面、頂面、水面”,縱深推進環境整治十大專項攻堅行動。2022年以來,新增鄉鎮配套污水管網357公里、改造污水管網63公里,改造提升鄉鎮污水處理設施26個;拆除集鎮“亂搭亂建、違法建筑”2850處、16萬平方米;全域啟動“線亂拉”整治,完成弱電線路整治1228.86公里,51個鄉鎮主街強電下地,長136.3公里,52個鄉鎮弱電下地,長97.86公里;完成30個鄉鎮農貿市場完成改造提升;實現城鄉垃圾環衛“全域一體化”第三方治理和鄉鎮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穩定在98%以上,13個鄉鎮成功創建國家級衛生鄉鎮,40個鄉鎮成功創建省級衛生鄉鎮。
二是功能品質“強”。堅持缺什么補什么、弱什么強什么、群眾急需什么就干什么,精心謀劃實施一批填空白、補短板、強功能、優環境、惠民生的項目,改善集鎮居民生產生活條件,讓群眾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2022年以來,全市完成新建或改造鄉鎮中小學及幼兒園 33 所、敬老院20個、文化場館16座、文化廣場及公園 20 處、農貿市場 30個、衛生公廁21座、道路 95條,一大批功能服務設施的投入使用,集鎮居民生活的便利度、舒適感顯著增強。
三是風貌特色“顯”。結合沿街立面專項整治,塑造特色鮮明、整體協調的鄉鎮建筑風貌。如明月山溫湯鎮突出水墨江南、月亮文化元素,讓人流連忘返;樟樹市臨江鎮將立面整治與街區更新、傳統建筑保護有機統一,展現具有地方特色的廬陵風格,使千年古鎮煥發新顏;靖安縣三爪侖鄉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老建筑進行整治修繕,最大限度保留集鎮原有建筑風貌和肌理,展現濃郁的知青文化,讓人留得住鄉愁。四是管理水平“高”。堅持建管并重,著力推進“雪亮工程”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成立鄉鎮綜合執法部門,建立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對集鎮街道、農貿市場環境衛生和亂停亂放、亂搭亂建等行為進行動態巡查。成立便民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審批”,鄉鎮居民基本實現辦理業務“只進一扇門”。通過精細化管理、精心化服務 ,集鎮居民獲得感大大提升。
主要做法:
一是堅持凝聚合力。堅持政府主導,成立市、縣兩級美麗鄉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召開高規格的全市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會議和美麗鄉鎮建設現場推進會,強化資金投入、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給,構建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有關部門合力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突出群眾主體,宣傳引導群眾主動籌工、籌勞、籌資參與美麗鄉鎮建設,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共同締造氛圍。
二是堅持項目帶動。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以規劃為引領,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加快補齊鄉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提高鄉鎮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2022年以來,全市161個鄉鎮(場)全部完成規劃編制,實施建設項目2002個,計劃總投資154億元,截至目前,1426個項目已開工,其中1001個項目已完工,累計完成投資44.2億元。
三是堅持多途籌資。建立以縣為主,市級獎補的經費保障機制,制定市級考核獎補政策,連續四年安排年度考核獎補資金1220萬元,對考核排名前列的鄉鎮進行分類獎補;組織編制《美麗鄉鎮建設跑項爭資手冊》,聯合市農發行指導包裝項目,支持各地積極爭取中央、省級預算內投資及政策性貸款,并統籌整合上級有關項目資金。據統計,各地累計發行政府債券11億元用于支持鄉鎮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2022年全市共統籌整合各類項目資金3億元用于美麗鄉鎮建設。
四是堅持發展產業。將產業發展和美麗鄉鎮建設有機結合,打造一批農業大鎮、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旅游旺鎮,增強鄉鎮輻射帶動力。溫湯鎮、中源鄉等旅游鄉鎮整合旅游資源,推動集鎮建設與旅游發展有機結合,實現同頻共振;八景鎮、閣山鎮等工業鄉鎮推動建筑陶瓷、鹽化工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揚優成勢,形成集群發展和規模效益;株潭鎮、臨江鎮等商貿鄉鎮完善專業服務功能,打造區域性商品、物資集散中心;三興鎮、西村鎮等現代農業鄉鎮發展特色農業,培育發展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五是堅持督查考核。對標美麗鄉鎮建設標準和扶持政策措施清單,建立每月排名、半年督查、年度考核工作制度,對各地美麗鄉鎮建設工作成效實施動態評估,對督查、考核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通報或發函督辦,逐級傳導壓力責任。制定出臺市縣兩級工作考評方案,明確考核指標和標準,強化考核結果應用,將考核結果與市縣獎補政策掛鉤,并納入縣鄉綜合考核、鄉村振興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考核體系,營造美麗鄉鎮建設比學趕超濃厚氛圍。
下一步,我局將聚焦實現鄉鎮“四美”目標,持續在環境整治、完善功能、彰顯特色、產業提升、健全機制上出實招、用實勁、求實效,讓鄉鎮成為群眾向往的宜居幸福家園。
謝謝大家。
1.請問全市美麗鄉鎮建設五年行動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市住建局村鎮建設科科長 毛三祥:
首先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下面由我來回答您這個問題。美麗鄉鎮建設主要以持續深化環境綜合整治、全面提升鎮區功能、全面提升鎮區品質、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的“一深化三提升”為主要內容。持續深化環境綜合整治是指通過實施環境衛生、污水治理、衛生鄉鎮創建、水體清潔、“道亂占”、“車亂開”整治、“農貿市場改造提升”、“亂搭亂建、違法建筑”拆除、“線亂拉”、沿街立面整治等十大專項攻堅行動,消除集鎮臟、亂、差的現象,實現干凈整潔有序、鄉容鎮貌提升。全面提升鎮區功能是指通過完善提升道路交通、便民服務、醫療衛生、教育、養老、文體、旅游、農村生產服務、綠化照明、防災減災等十類功能設施,進一步增強鄉鎮服務農民功能,讓集鎮居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全面提升鎮區品質是指通過保護歷史文化傳統、塑造特色風貌、加強環境設計,挖掘和傳承鄉鎮文化基因,注重顯山露水、塑造田園風光,提升空間環境品質,建設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的美麗鄉鎮。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是指通過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推行集鎮精細化、網格化、長效化管理,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深入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大力提升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美麗鄉鎮治理新格局。
2.請問目前在深化鄉鎮環境綜合整治專項攻堅行動方面我市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綜合行政執法局黨組成員 李沛東:
感謝您的提問,我回答一下該問題。今年以來深化鄉鎮環境綜合整治專項攻堅行動工作情況如下:
1.完善督查考核機制。市綜合行政執法局把美麗鄉鎮環境衛生攻堅行動與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統籌結合,將建設美麗鄉鎮列入2023年全市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任務之一,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一是由市城鄉環境整治綜合協調組牽頭組織季度明查暗訪,以季度通報的形式對暗訪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曝光。并制作問題清單發送屬地督促整改。二是對全市11個縣(市、區)農村生活垃圾專項治理情況進行季度暗訪。
2.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實現全覆蓋。全市各縣(市、區)建立完善了“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城鄉環衛一體化處理模式,農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行政村覆蓋率達100%。將農村生活垃圾收運體系納入城鎮環衛市場一體化服務范疇,建立了“企業運營、鎮村配合、群眾參與、部門監管”的全域第三方治理模式。全市投入運行的鄉鎮生活垃圾中轉站有102座,擁有轉運車輛361輛,聘請農村保潔員1.87萬人,垃圾終端處理設施完善,全市城鄉生活垃圾實現“零填埋”。
3.深化重點攻堅行動改善城鄉面貌。對鄉鎮重點區域開展“攻難點”環境整治,全面清理城鄉結合部、鎮村結合部、農貿市場、城中村、老舊小區、無物業小區、背街小巷等區域積存垃圾、“牛皮癬”,規范車輛停放,規整亂吊亂掛強弱線纜,并對通道沿線、水體岸坡、景區景點等區域加大鞏固提升力度,2023年,全市共清理衛生死角28902處,清運生活垃圾27.93萬噸,清除“牛皮癬”8.8萬處。規范兩車停放10.87萬輛、整治“線亂拉”8663處,整治“泥頭車”1416輛,城鄉面貌得到有效改善。如靖安縣以美麗鄉鎮建設五年行動為抓手,著力完善基礎設施,全面提升鎮區環境品質,促進鄉鎮面貌明顯改善。
4.以點帶面推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靖安縣、宜豐縣作為省級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縣正全力推進覆蓋推廣工作,靖安縣11個鄉鎮76個行政村覆蓋率均達到100%,宜豐縣在16個鄉鎮(場)219個村基本開展了垃圾分類,鄉鎮覆蓋率達100%,行政村覆蓋率達77%;溫湯鎮全域實行垃圾分類管理、其余縣(市、區)以美麗鄉鎮五年建設行動為抓手,逐步推進第一批建成的示范類鄉鎮全面實施農村生活垃圾分類。
通過深化鄉鎮環境綜合整治專項攻堅行動,鄉鎮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通過建立鄉鎮環境綜合整治的長效機制,推動了鄉鎮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鄉鎮垃圾、污水、廁所等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環境衛生得到了明顯改善。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了明顯提升。
3.市水利局在推動美麗鄉鎮建設過程中采取了哪些舉措?
市水利局黨組成員 丁曉玲:
感謝您的提問,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近年來,宜春市水利局深入實施河湖長制,積極開展“幸福河湖”建設,助力全市鄉村振興和宜春高質量發展。為努力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生態宜居環境,推動美麗鄉鎮建設,我們主要采取了四項措施:
一是完善河湖長體系,大力推進河湖管護。在原有工作體系基礎上,重點完善鄉、村兩級河湖長設置,進一步完善河湖長制組織體系,確保每個有水體的行政區劃都有河長。2023年,全市共有9名市級河湖長、112名縣級河湖長、550名鄉級河湖長、2409名村級河湖長,共開展巡河湖13萬余次。清撈各類區域垃圾1.12萬噸,投入人員15.3萬人次
二是持續開展“清河行動”。自2016年起,持續在全市范圍內組織開展“清潔河湖水質、清除河湖違建、清理違法行為”為重點的“清河行動”,在2023年“清河行動”任務清單中,明確開展工業污染集中整治、城鄉生活污染整治、城鄉生活垃圾整治等14項專項行動和各專項整治任務牽頭部門。今年全市已排查出175個問題,正有序整改中。
三是有力創建水生態文明村。緊密結合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生態安全、水文化的“三安全一文化”建設目標,從防洪排澇、飲水工程、污水處理、農村水系門塘溝渠治理、面源污染防控、水文化建設等角度出發,積極組織各縣市區因地制宜地開展水生態文明村創建工作,以點帶面,不斷促進農村水生態治理。目前,全市共99個村獲評省級水生態文明村。
四是開展農村水系聯通及水美鄉村試點建設。先后在高安市、靖安縣開展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縣項目。以農村水系存在的問題為導向,以縣域為單位,以河流為脈絡,以鄉鎮或村莊為節點,結合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秀美鄉村建設、鄉村旅游等,通過水系連通、河道清障、河道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河湖管護等治理工程建設,補齊農村水利短板,打造“休閑康養、人文觀賞”的水美鄉村。截至目前,高安市項目已通過竣工驗收,共完成投資4.7億元,且項目實施情況終期評估工作被水利部、財政部評為優秀;靖安縣項目已完成投資約4.9億元,占工程總投資的97.5%。
4.商務部門在推進美麗鄉鎮建設方面有哪些措施或支持政策?
市貿促會副會長 陳蕾:
感謝這位記者同志對商務工作的關注。市商務局一直致力于提升鄉鎮商貿流通水平,改善鄉鎮商貿環境。
一是近年來商務部門在全市范圍內引導鄉鎮農貿市場建設改造,推進農貿市場高標準建設,推動鄉鎮農貿市場改造升級。其中2022年已完成建設改造農貿市場20個,2023年計劃建設改造農貿市場31個,截至目前已開工21個,已完工10個。下一步,按照“拆除重建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新建規范一批”的原則,到2025年,力爭每個鄉鎮擁有一個室內農貿市場,實現鄉鎮農貿市場布局合理、設施齊全、環境整潔、安全可靠、購物便利、管理完善、群眾滿意的目標。
二是關于美麗鄉鎮建設支持政策方面。目前商務部正聯合多部委共同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其中,對鄉鎮的商貿中心、大中型超市、集(農)貿市場等,在完善設施設備,豐富業態,優化服務,改善鄉鎮商業環境的方面的投資,可利用國家專項資金按不高于總投資額的30%,單個項目補助資金不超過100萬元的標準給予支持。對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改造縣級物流配送中心和鄉鎮快遞物流站點,完善設施,提升功能的項目按不高于總投資額的30%,單個項目補助資金不超過300萬元標準給予支持。這里也歡迎致力于鄉鎮商貿發展的企業家參與鄉鎮商貿建設,我們將在政策范圍內全力支持,共同推進美麗鄉鎮建設。
來源:村鎮建設科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政策新聞 | 廣西2023年度房地產估價師職業資格考試順利開考(組圖)
下一篇:政策新聞 | 單位業主以物業服務質量不佳為由拒繳物業費問題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