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本網訊 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境內有眾多名城、名鎮、名村、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筑,這些優秀歷史文化資源是漢中深厚文化底蘊的重要物質載體,是漢中高質量發展的文明根基和比較優勢。2023年以來,漢中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錨定“綠色循環、漢風古韻”戰略定位,進一步創新推動城鄉建設領域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
在“真保護”上狠下功夫,構建全域保護大格局。做好保護的前提是強化規劃布局,國家名城漢中、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勉縣、城固縣,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青木川鎮均編制完成《保護規劃》,健全了保護規劃體系,為開展保護利用工作提供科學指引。成功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處,省級名鎮2處、名村2處,中國傳統村落24處、省級19處,街區9片,歷史建筑153處。特別是第三批歷史建筑,進一步延展了保護覆蓋面,涵蓋工業、居住、辦公、文化等類型,見證了漢中在新中國成立、三線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取得的建設成就,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記憶”。聯合市建筑學會組建歷史文化建筑保護傳承專業委員會,成立漢中歷史文化建筑保護傳承專委會工作室和研究實踐基地,充分發揮學會的專業優勢,進一步強化在“消防、安全、古建筑保護、園林綠化”的技術支撐。
在“真利用”上狠下功夫,打造地方特色新名片。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促進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與城鄉建設發展有機融合。對已公布的街區和建筑實施掛牌保護,為其量身打造“身份證”。全面開展測繪建檔,建立了包括建筑歷史沿革、影像資料和測繪圖紙等的完整檔案。按照“一戶一策”,確定建筑保護價值要素、提出科學合理的修繕建議。積極探索創新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筑活化利用路徑,在保護建筑核心價值構件、裝飾的基礎上,通過加建、改建和添加設施等方式適應現代生活。漢臺區西漢三遺址歷史文化街區通過規范業態準入、街區商戶聯盟、街道社區服務等創新形式,積極招引酒吧、茶館、書畫等商家入駐,通過短視頻平臺、網絡紅人打卡、“尋味中山”系列推介等方式加強宣傳,合力打造“白天游古跡,晚上夜經濟”的生動局面。
在“真監督”上狠下功夫,書寫保護傳承新篇章。探索建立市—縣(區)—鎮(辦)分級保護機制,指導相關縣(區)、鎮(辦)制定《保護利用管理規定》《網格化管理辦法》等制度,將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納入社區網格化管理,定期開展日常網格巡察和消防安全聯合檢查,有效保障了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筑的安全。扎實做好國家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專項評估工作,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實事求是梳理經驗、查找問題,形成數據詳實、直面問題的年度自評估報告,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改善保護方式、提升工作質效。制定出臺《漢中市歷史建筑保護修繕和裝飾裝修管理辦法》,依法依規開展保護修繕方案編制、審批、實施和驗收。與市自然資源等部門聯合出臺《漢中市加強城鄉建設風貌管控指導意見》,成為統籌“城-鎮-村”風貌管控的指導性文件,強化天際線、山脊線、色彩等管控引導,努力塑造“漢風古韻”城鄉風貌特色。(付江星 通訊員 黃芮)
責任編輯/何蓉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政策新聞 | 廣西壯族住建廳關于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問題編號二十三)整改工作驗收公示
下一篇:政策新聞 | 青海省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受理轉辦群眾信訪舉報問題整改銷號情況公示表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