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圖源:網絡)
(圖源:Cursor中文網站) 不過Cursor在創立之初并不是做AI Coding Editor的,而是研發CAD+AI。 聯合創始人Aman Sanger提到:“如果能訓練一個Transformer模型,讓它不僅能預測代碼的下一個token,還能預測CAD操作的下一個步驟,那就能做出一個真正實用、能極大加速機械工程設計流程的產品。這其實就是我們從創業開始一直到Instill(另一個初創項目)時期,甚至Instill之后一小段時間里都在專注做的事情。” Aman說道:“在CAD這個方向上,我們進行了一些構思,而且當時我們對其他很多領域的競爭都非常擔憂(當然,現在做的東西這種擔憂已經小多了)。AI輔助編程領域競爭激烈,但CAD Automation看起來沒什么人關注,技術上至少在當時看來是可行的,而且市場規模仔細研究下來也相當可觀。所以,這既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技術難題,從市場分析角度看也像是個好主意。” 而后來,隨著不斷深入實踐,Cursor團隊逐漸發現了所面臨的問題: "第一,你能獲取的CAD數據量遠少于代碼。如果你以為像Codex那樣有500億或1000億token就足夠了,那么也許用10倍少的數據(比如100億token)也能訓練出個有用的模型。但現實是,如今的Copilot背后很可能是數萬億token的代碼和文本數據。而我們當時竭盡全力所能爬取到的所有CAD數據,最多也就100億 token。這根本不足以訓練出一個有用的模型。我們嘗試擴大規模,但無論用什么正則化技術,模型參數規模一旦超過幾十億,就會嚴重過擬合。這是個大問題。" "其二,缺乏遷移能力。即使你用今天的模型(比如 GPT-4)來測試——我有個喜歡用的提示詞(prompt),可以用來區分背后是3.5還是4,但有時連GPT-4 都會搞錯。當你逐漸增加描述的復雜度時,3.5很快就不行了,復雜度再高一點,4也跟不上了。這清楚地表明,這些模型在空間推理能力上并不強,而這恰恰是CAD所需要的核心能力。" 對于CAD+AI,Aman這樣說:“我現在看法是,要做成這件事,最好的方法或許是徹底重新設計整個系統。另一個巨大的痛點是我們曾嘗試為所有主流的CAD軟件(如SolidWorks、Onshape等)開發插件。如果你覺得為一些老舊的IDE構建插件已經很困難了,那你真應該看看這些CAD軟件(的接口和生態)。所以我覺得,即使你有了一個好模型,要想真正推廣開來并做出一個能穩定工作的好插件,可能也非常非常困難。隨著文生圖(text-to-image)技術的進步,以及一些新公司開始做文生3D(text-to-3D),我感覺更合理的途徑其實是徹底拋棄當前人們做CAD的方式。我推測未來會有公司(或幾家公司)把這個方向做得非常好。” 雖然Cursor放棄了CAD+AI,不過目前還是有很多公司,院校與創業團隊在不斷嘗試。誠然現在的CAD+AI還比較初級,簡單的零件設計,簡單的信息提示等等。如何真正作為強大的智能工具,還有待進一步發展,畢竟CAD是個嚴肅的生產工具。
以上內容來自微信公眾號:BIMcoer梁老師,更多信息可以關注公眾號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