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
本文主要是一種歷史性的角度來看待BIM,時間跨度是幾十年。
全棧工程師的概念
全棧工程師是指掌握多種技能,并能利用多種技能獨立完成產品的工程師。也稱為“全端工程師”(同時具備前端和后臺的開發能力),英文Full Stack developer。由于計算機行業分工極為細致,所以全棧工程師的要求就很高,極少有人能夠真正達到,但是需求越來越旺盛。
據報道,2019年從各大名企的招聘現狀來看,不僅僅是國內的BAT大廠,90%的Facebook等FLAG公司都已聲稱只招Full Stack Engineer(全棧工程師)。
隨著低端編程的自動化水平越來越高,而越來越有被AI自動編程取代的趨勢,所以將來人類的程序員大概就只剩下全棧工程師了。
傳統建筑業(AEC)也是一個高度專業分工的行業集群,建筑、結構、機電、景觀、測繪、造價、項管、運維等等,僅結構專業內部都有十幾類細分的專業工程師,運維過程中有多達十三類需要專業資格證書才能上崗的專業崗位。大約只有建筑師(作為架構師的Architect)、項目經理等少數專業是高度整合、強調全棧的人才。總體來說,建筑行業是以不斷細化分工為主的專業領域,全棧并不是一個主流、人數較少但地位甚高,這實際上是任何一個工業體系之必然,而建筑又是一個多工業體系匯總而成的超級領域。
隨著BIM技術的不斷快速演進,開始出現這樣的需求:基于BIM技術的全棧工程師。全棧的要求在國外初見于“BIM經理”這一崗位上,但國內由于生產方式落后,就連“CAD經理”這前一個版本尚未發展出來,就遇到了BIM技術的來襲。而且國外已經開始朝向更高境界的生產方式演進,即由BIM技術改造過的傳統專業分工體系,而且隨著BIM技術不斷普及,信息化工具也在不斷改變著工程師的專業邊界,跨界變得更加主流,逐漸開始動搖傳統分工體系。
但是,發達國家囿于早已固化的法律、保險、審計等追責體系的過度完善,導致BIM技術無法突破傳統框架,這意味著極為需要生產方式層面的整體升級很難于完成,于是這一歷史性任務可能會落到“中國建造模式”的肩膀上。有意思的是,尚未完成像發達國家那樣細密分工體系及其配套問責機制,在這里居然成了優點,這導致中國有可能會又一次的跳級,”既完成0到1,又直接跳到4“(中國模式:新營造生產方式系列之2)。而這一生產方式的切變過程,幾乎完全就應當是由全棧工程師主導完成的。實際上,中國的基建狂魔的成就正是在這些全棧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帶領下完成的,中國應該已經擁有了世界上最大的全棧工程師群體,將來發揮歷史性作用時也許可以稱之為“全棧工程師紅利”。
整合是為了更好的分工,唯有高水平的整合管理才能令分工更加細化。但是在建筑工程界,學習一門專業技術的難度遠遠大于IT行業學習一門開發語言,許多專業本身特別是建筑學就已經相當于全棧工程師了。BIM技術為這種跨專業的協作提供了可能,大量出現全棧工程師的希望開始出現。尤其在專業工種將來逐漸要被AI機器人取代的前景下,人類也許就只能從事全棧工程師的工作了,因為這是依靠大量經驗歷練出來的,他需要學習大量的跨專業知識、但又不能太過于縱深,只有大量實踐經驗才能真正讓人掌握這個學習的尺度。
在整個BIM全生命周期流程體系中,中國還比較缺乏一些像美國那樣的精細的專業分工,如圖中的Programming和Commissioning(相當于國內的建筑功能早期策劃與最終驗證),這背后有其生產方式的代差、也有一定的技術史因素。
(圖片出自《Problem Seeking》)
了解諸多技術似乎將會成為BIM生產方式的必要前提,更加是全棧工程師的知識基礎,BIM本身自帶的整合特性使得傳統分工體系無法支撐,從而需要一整套新的分工體系,如圖所示為一家外資設計院所做的嘗試,出現了數個因為BIM流程而帶來的新崗位。可以想象,如果沒有BIM全棧工程師的整合(在圖中對應的是BIM Manager),他們是無法協同起來的。而這種BIM經理卻并不是傳統某個建筑類專業的知識背景,而多數是傳統CAD經理轉化而來,多為計算機專業背景。
(圖片出自《BIM Manager》)
這種做法讓我們看到一個可能性:并不是傳統建筑分工下的某個專業來學習BIM知識,而是計算機專業的BIM經理,或本就具備全棧思維的聰明的經理人充當全棧工程師,并創造必要的新崗位以融入傳統設計施工過程。本來BIM就是計算機領域的技術革命對建筑領域產生的影響波及所致,現在就連工作崗位也都開始要被計算機所統治了,難怪有人說將來的世界是程序員主宰的世界。
甚至于,計算機新技術從追求融入傳統建筑流程開始走向完全自主創新,也就是技術上的革新開始提升到業務和管理流程的革新,進而上升到制度革新,翻盤應用。在整個技術變革的過程中,基于BIM的全棧工程師充當了核心力量,他們有能力選擇適當的技術來“等同BIM”,無論這種技術是工業化幾點零。而且,大約只有中國的全棧工程師才有可能跨越工業1.0-4.0全工業化歷史,來混成式地優選適當的技術。
注:本文已刊載于《新營造》雜志,稍有改編。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