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uccio Malagamba 2025大阪世博會意大利館提供了獨一無二的舞臺,向全球展示意大利文化、歷史和創新的同時,重在打造一個國際交流平臺:加強未來文化、社會和經濟的交流與合作。
展館的設計以世博會副主題 Saving Lives(拯救生命)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基準,選擇促進人、自然和技術之間新平衡的概念、材料和技術。著眼于未來社會,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注入創新動力。
意大利館有望成為推動變革的有力載體,不僅激發行動,也促進協同合作,為邁向更加可持續的未來注入新動能。在這里,一個和諧共生的社會有機體,一種面向未來的城市生活新理念得以呈現。人、藝術、環境與歷史之間的對話鮮活綻放、交融共生。
Mario Cucinella
意大利館
一座有生命的建筑詩篇
2025年大阪世博會意大利館,被構想為一個鮮活、有機的生態系統,在傳統與創新、藝術與科學、手工藝與科技之間,展開一場永不止息的對話。MCA建筑事務所(Mario Cucinella Architects)設計的這座展館仿若一間沉浸式“實驗室”,以感官與敘事交織的體驗,引領觀眾踏上一段穿越意大利的旅程。
意大利此次參展,契合世博主題“閃耀生命的未來社會的設計”,聚焦“拯救生命”這一核心議題,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形成共鳴。展館是意大利對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和共享未來愿景的宣言。它不僅僅是一座展覽建筑,更是一個社會有機體,能夠產生能源、提升材料價值、恢復生物多樣性,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深度聯結。以模塊化木構筑起可逆建筑典范,融合低碳技術與可循環邏輯,成為人、自然和科技互動的舞臺。
@ Duccio Malagamba
這座展館被詩意地命名為“知識的殿堂”,將承載藝術、科學、文化與企業的多元展演,呈現意大利非凡的創造力與地域特色。更作為一個國際交流的平臺,匯聚全球思想與合作的種子,孕育明日世界的希望。
建筑語言
自然·光影·呼吸
意大利館以開放、通透且親和的建筑形態,重釋意式待客之道與自然禮贊,同時呈現未來城市生活的藍圖。模塊化全木結構搭建,結合透光有機材質,自然光穿梭其間,塑造流動光影與空間的節奏感。
展館以一座開闊的入口門廳引導觀眾步入。“會呼吸”的半透明立面環抱門廳,其紡織肌理由透氣礦物纖維膜織成,柔和日照、引導通風的同時賦予建筑輕盈靈動的生命氣質,營造出一種光影流動、古典與現代交織的空間氛圍。
@ Duccio Malagamba
這道“肌膚”調節光熱、重塑內外關系且降低能耗,使空間在節能中實現與周圍環境的有機對話與連續共生。
承重結構采用日本本土認證的實木膠合材,運用干式模塊化系統,構成了富有節奏感的梁柱格柵,借鑒日本匠藝,還原意大利傳統格狀天花之美。設計亦充分考慮大阪地區的氣候與光照,實現空間與環境的和諧。
@ Duccio Malagamba
展館由兩個體量構成。主空間是一座恢弘的文化展廳,承載展覽核心;一座空中花園,取意意大利園林傳統,在當代語境下重構為一個生機盎然的生態系統。與展館景觀相映成趣,對話世博園區環形結構,在全景視野與沉浸體驗之間演繹對比與和鳴。
從材質到結構幾何,每一個元素都以生態友好為指引,旨在將環境影響降至最低,同時促成建筑、人與自然之間更細膩而深刻的聯結。設計并不試圖凌駕于環境之上,而是以謙遜之姿融入大阪灣的風貌之中,映照出意大利設計中可持續理念與審美精神的和諧統一。
首層平面軸測圖
二層平面軸測圖
屋頂層平面軸測圖 意大利之旅
一場穿越傳統與當代的藝術表達
一場多感官的沉浸式觀展體驗,如同一段穿越當代意大利的旅程,串聯歷史、創新與創造力。每一展區皆為獨立又彼此呼應的敘事片段,激發情感、啟發思考,引導觀眾主動參與,共同編織這場集體的體驗。
從“手造藝術”展區啟程,一個引導觀眾走進意大利“匠心精神”的序章空間。意大利創意工坊化身為充滿活力的實驗場,數字工藝、先進制造、科學研究與視覺藝術的交融,展現了深植于意大利制造傳統中的創新力量。
@ Duccio Malagamba 劇場
隨后,一座圓形沉浸式劇場映入眼簾,這是意大利城市景觀的典型代表。在數字舞臺與現場表演交替中,重塑文藝復興劇場語言,并與日本表演文化展開跨時空對話。觀眾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表演的共同體,身臨其境,感官共振。
@ Duccio Malagamba 理想之城
接著,進入“理想之城”展區,以當代視角重釋文藝復興時期“理想城市”的構想,將視野延展至人與土地的深層聯結。展覽聚焦自然、文化、藝術、健康、空氣質量、基礎設施與城市空間等議題。以多媒體裝置與標志性展品,如館內陳列法爾內塞的阿特拉斯(Farnese Atlas)雕塑和米蘭-科爾蒂納2026冬奧會圣火火炬,呈現人與環境和文化之間的互動,如何成為城市與社會復興的驅動力。
@ Duccio Malagamba
在眾多展區中,最具精神深度的一隅,當屬圣座展館。在靜謐而冥想的氛圍中,觀眾將有幸欣賞來自梵蒂岡博物館的卡拉瓦喬原作《基督下葬》(Deposizione),展開一場關于藝術、信仰與美的對話,喚起人們對歐洲文化遺產的感知與敬意。
@ Duccio Malagamba
展覽的后半程緩緩敞開,邀請觀眾穿越意大利多元地域的文化肌理。透過互動裝置、標志性產品、音影圖像與數字敘事,各地的產業活力、文化精粹與自然風貌在專屬展區依次鋪陳。輪動的展演方式,使意大利的地域之美,以親切而國際化的語言呈現于世界舞臺。
@ Duccio Malagamba 意式花園
最終,旅程在“綠意露臺”達至高潮。一座空中花園,以意大利傳統園林為靈感,以幾何美學勾勒生態詩境, 900余米的柞木綠籬蜿蜒鋪展,化為迷宮般的有機景觀。花木香植點綴其間,意大利與日本的小型樹種交織成景。綠意掩映間,光影輕漾暗香浮動。參觀至此,不僅是終點,更是一場沉思與感官共鳴的詩意寓言。
@ Duccio Malagamba 可持續性與創新
建筑的生命循環
意大利館以可循環建筑為理念,致力于最小化環境足跡,并賦予文化、生態與社會價值。項目基于綜合可持續性方法,涵蓋材料選擇、技術運用、資源管理及建筑的長期使用。其核心特點包括:
可逆建筑
展館設計從一開始便將再生與可持續作為核心,視臨時性為契機,重新思考建造與組裝方式,系統化規劃建筑全生命周期。結構選用日本本土的可再生膠合木,結合干式裝配與模塊化設計。簡化生產與組裝流程、減少材料浪費、提高資源利用率,并在每個階段實現精準管控。設計遵循“可拆卸設計(DfD)”與“制造與裝配一體化設計(DfMA)”原則,減少構件數量,便于拆解與再利用,體現全生命周期思維,推動建筑、循環經濟與本地產業的共生。
結構軸測圖 能源效率與資源管理
通過精確的氣候分析,建筑整合自然通風、被動冷卻與動態遮陽等策略,最大程度提升能源效率,減少碳足跡,實現生態與美學并重的空間表達。
后世博時代
結構與重生
意大利館雖為臨時建筑,卻在理念上被賦予長久生命,這是一項超越展期的文化、技術與生態遺產。整座展館由可預制的膠合木模塊構建,具備全結構拆解能力。可賦予其二次生命:重建為文化中心、教育場所或展覽空間等。
從結構、材料到科技與家具,每一細節都追求可追溯性、可逆性與靈活性,最大化減少浪費,提升公共投資的長期價值。
@ Duccio Malagamba
同時,世博期間呈現的內容,包括表演、裝置、數據、藝術作品與互動成果,都將被收錄并整理成一座數字與實體并存的“意大利實驗室”,成為永久檔案。記錄創新研究、最佳實踐、企業與機構之間協作合作成果的數據庫。
意大利館,不止是六個月的展覽符號,而是一座持續生成價值、聯結與知識的平臺。以可持續之名,書寫未來的文化詩篇。
項目圖紙
首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屋頂層平面圖
立面圖
剖面圖
項目信息
位置:日本,大阪
時間:2025年
面積:3000平方米
設計與施工總承包:MCA建筑事務所(Mario Cucinella Architects)
結構設計:Buromilan
機電設計:Tekser Srl
多媒體設計:Zeranta Edutainment Srl
消防及安全顧問:GAE Engineering Srl
地質勘查與分析:Claudio Preci
項目管理咨詢:Beyond Limits
結構、建筑及機電系統施工:Nishio Rent All Co., Ltd.
室內施工:Nomura Co., Ltd.
注冊建筑師(日本):Yoshiki Matsuda Architects and Arch5
MCA團隊:Mario Cucinella, Giovanni Trogu, Michele Olivieri, Alessio Naldoni, Fabrizio Bassetta, Luca Tiozzo, Lapo Medici, Lorenzo Mancini, Beatrice Vara, Diego Baronchelli, Tommaso Boschi, Fabiola Verde, Francesco Visco, Valentina Torrente, Angelo Ungarelli, Arianna Bartolotti, Marcello Michelini, Mara Nunziante, Giacomo Righi, Augusta Zanzillo, Lori Zillante, Lapo Naldoni
效果圖團隊:Alessia Monacelli, Walter Vecchio, Gianlorenzo Petrini, Vincenzo Metafora, Chiara Giammarco, Federico Giusti
模型制作:Yuri Costantini, Antonino Cucinella, Eugenio Armando De Nicola
展陳設計:Francesca Montinaro
平面設計:ZUP
燈光設計:Giambattista Buongiorno, Oscar Frosio
攝影:Duccio Malagamba, 朱雨蒙
來源:本文由MCA建筑事務所提供稿件,所有著作權歸屬MCA建筑事務所所有。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db:標題]
下一篇:政策新聞 | 淮北市園林處科學精準防治病蟲害筑牢城市“綠色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