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為加快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通過智能化手段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安全性和運行效率,漳州市市政工程中心以"防風險、保安全、護民生"為目標,在九龍江大橋、水仙花大橋率先開展智能化升級,開啟城市橋梁安全管理新篇章,構建起城市安全運行數字防線。
咽喉要道的科技突圍:為何選擇這兩座橋?
九龍江大橋與水仙花大橋,堪稱漳州市的"交通動脈"。九龍江大橋橫跨九龍江西溪,全長1304.9米,連接龍文區與站前片區,主橋采用新月形連續梁拱組合體系,復雜的三向受力體系設計使其在重載交通下承受巨大壓力;水仙花大橋全長770米,以飛燕式鋼管混凝土系桿拱橋造型橫跨九龍江,連接薌城區與三館片區,獨特的拱式結構在臺風等極端天氣中面臨更大挑戰。作為城市跨江交通的關鍵節點,兩座橋梁日均車流量巨大,特殊的結構設計與高負荷運行,使其成為智能化改造的優先選擇。
水仙花大橋
九龍江大橋
智慧"神經元"上崗:216+136套設備織就安全網
在九龍江大橋與水仙花大橋,216套和136套智能化監測設備化身橋梁的"數字神經元":溫濕度傳感器實時感知環境變化,超聲風速風向儀捕捉臺風動向,地震儀守護城市抗震防線;動應變傳感器、索力傳感器深入橋梁"筋骨",監測主梁、主拱的受力狀態;裂縫計如同精密的"眼科醫生",毫米級捕捉結構細微裂痕。AI攝像機與位移計協同工作,實現對橋梁支座位移、異常形變的動態追蹤,形成覆蓋環境、結構、交通的全維度監測矩陣。
AI攝像機
超聲風速風向儀
加速度傳感器(索力計)
動應變傳感器
GNSS(位移監測儀)
光纖拉線位移計
數據驅動的安全革命:從人工巡檢到智能預警
相較于傳統人工巡檢,智能化監測系統實現了三大突破:數據實時性讓橋梁狀態從"年度體檢"升級為"24小時監護";大數據分析通過關聯環境、荷載、結構響應等多源數據,精準識別外部因素對橋梁的連鎖影響;智能預警機制則在監測數據超限瞬間觸發警報,讓隱患發現時間大幅縮短。如今,市市政工程中心的電腦屏幕實時跳動著橋梁"健康數據",專業人員可一鍵調取歷史數據、生成分析報告,結合日常巡查,構建起"監測-分析-養護"的閉環管理體系。
傳統橋梁巡查
傳統橋梁巡查
傳統橋梁檢測(水仙花大橋)
傳統大橋檢測(九龍江大橋)
健康監測平臺界面
溫濕度計實時數據
AI攝像機畫面
超聲風速風向儀實時數據
科技賦能長效安全:讓城市橋梁更有"韌性"
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將現代傳感、通信與計算機技術深度融合,把九龍江大橋、水仙花大橋打造成"會說話的智能橋梁"。通過海量數據積累與AI算法迭代,系統不僅能實時掌握橋梁狀態,更可預測結構性能衰減趨勢,為科學養護決策提供依據。
未來,隨著更多橋梁納入智能化監測網絡,漳州市將以科技之力守護城市生命線,讓市民出行更安心,城市發展更具韌性。
文稿來源:市市政工程中心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政策新聞 | 賀州關于2025年第二季度市本級公共租賃住房退出保障公示
下一篇:[db:標題]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