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ur Sky Courts
空中四重院
人類從洞穴開始尋求庇護,時至今日,材料和技術的進步實現了住宅從實到虛的界面自由,在成都高樓林立的金融城CBD,我們跳出玻璃幕墻公建化風格,追溯人居的本質,嘗試在高層中實現多重庭院,在都市環境中再造“生態棲居體”。
——孟凡浩
△ 方案效果圖 / ©line+
2024年9月20日,成都錦江區金融城三期 H12 地塊經過14家房企競拍,最終由貝殼集團以10.76 億元總價、27300 元/平方米樓面價、42.19%溢價率競得,一舉刷新了成都市住宅用地樓面價紀錄,成為新“地王”。這也是貝殼集團首個參與土拍、自主操盤開發的一號項目。line+聯合創始人、主持建筑師孟凡浩受貝殼集團委托擔任該項目主創,與貝殼旗下貝好家團隊共創研發,在開發模式、規劃布局、戶型構型、立面體系、實施策略等全過程中,實現了高度定制化與系統性創新。目前,項目已順利動工,示范區預計將于九月開放。
△ 方案效果圖 / ©Mir
△ 方案效果圖 / ©line+
傳統住宅開發模式通常由開發商主導提出市場定位與產品風格,建筑師依據輸入條件完成設計,從而形成由上至下、單向度的開發鏈條。而在這次項目中,貝好家基于互聯網平臺優勢,首次在地產開發中引入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模式——以大數據與AI算法驅動用戶需求調研,反向引導產品研發、建筑設計與供應鏈協同。這種機制重構了原有的工作流——從“開發商—建筑師”線性關系,轉變為“開發商—建筑師—未來住戶”之間的多方共創。
△ 貝好家C2M模式
在設計前期,建筑師便深度介入用戶調研與數據解析,圍繞樓棟朝向、戶型功能、立面審美、公區配置和景觀場景等多維需求,將各項設計指標與真實的生活場景相匹配,實現更具針對性的產品定制。
△ 方案效果圖 / ©Danlab
基于業主對差異化創新產品的期待,孟凡浩提出了希望跳脫市面流行的住宅風格體系,在高冷氣質的金融城環境中營造一種生態、松弛、有溫度的居住體驗,也在調研時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共鳴。回歸居住的本質,在都市環境中創造“生態棲居體”,成為了本項目最重要的立意。
△ 方案效果圖 / ©Danlab
項目位于成都金融城核心區,距雙子塔地標僅兩公里,地處城市“第二主中心”戰略軸線,周邊集聚西部高端商務資源。場地輪廓方正,四周被城市主干道圍合,西北側面向金融城三期景觀核心TOD,南側毗鄰成都環城綠化公園。
△ 區位分析
△ 方案效果圖 / ©line+
常規南北向板樓行列式布局幾乎是全國地產規劃設計的不二原則,但此次也因為成都地區對戶型朝向的包容度較高,布局策略優先考慮外部視野。四棟塔樓的觀景面統一朝向西北方向的金融城核心景觀軸,孟凡浩采取“占角不占邊”的點狀布置方式,釋放中央公共空間。通過地面層的退讓,構建多入口界面與步行滲透路徑,利于形成開放式街區、綠地緩沖與口袋花園。
△ 規劃概念草圖
△ 方案效果圖 / ©Danlab
利用曲面輪廓強化戶內與城市景觀的交互界面與視野延展面,同時將庭院與功能空間交織,弱化園區內部的對視干擾。東南側塔樓則根據通廊視線進行方向調整。
△ 形體生成
△ 方案效果圖 / ©Mir
場地中央形成大尺度下沉庭院和小尺度口袋花園,貫通四棟塔樓的首層架空空間,構建出均衡、通透、聯通的整體布局。
△ 方案效果圖 / ©Danlab
傳統戶型多以中廳串聯各功能空間,強調動線最短與功能緊湊。但面對大戶型、更復雜的生活方式時,戶型設計則更注重合理分區——公區要能社交宴請、私區要能獨立寧靜,各空間既互不干擾,又具適度連通性。
△ 戶型分析
△ 方案效果圖 / ©line+
通過戶內空間重組,我們將社交空間與起居空間置于平面兩端,以入戶玄關作為公私分離的樞紐,并植入四處“空中花園”:電梯廳前的半私密會客花園、玄關處的候客花園、客廳側的地面降板式全景花園,以及主臥的私享綠意平臺。通過動靜分區與多重綠意嵌套,營造出兼具私密性、通透性與自然感的立體棲居場景。
△ 單體生成
△ 方案效果圖 / ©Mir
△ 院落與傳統關系
△ 典型平面
△ 方案效果圖 / ©line+
四重花園以不同方式滲透日常起居,在延展視野、引入自然的同時,促成建筑、生活與環境的有機融合。
△ 方案效果圖 / ©Mir
針對同樓棟戶型間的視線管理,左右戶型并非簡單鏡像布局:兩戶的餐客廳均以L型轉角玻璃朝西北方向打開,確保統一的景觀取向;當兩戶相對時,則在其中一戶的對應立面設置實體墻以避免對視。樓棟間則在主臥立面局部增設實墻,并對部分樓棟的陽臺軸線進行錯位布置,打散視覺重疊,弱化鄰里對視。
△ 視線分析
△ 方案效果圖 / ©line+
和自然的交融是人性的最高要求,四代宅好房子指明了方向。
△ 方案效果圖 / ©line+
立面形態設計強調生態感與有機性,來回應景觀視線與松弛氛圍的雙重訴求。基于戶型平面的X型輪廓,立面整體采用仿生流線形框體,錯層排列,形成具有生態韻律的立面語言。色調肌理沒有采用市面上流行的高級灰與冷色系,轉而選用溫潤低飽和的暖色調,以柔和的材質質感帶來更強的“生活感”。
△ 方案效果圖 / ©line+
在造型出挑的控制上,按照450mm與850mm的模數控制層間挑板,既強化了建筑的形態張力,也保障了室內向下的視覺開敞度。在樓棟的不同景觀視野處,進一步精細化出挑策略:在核心景觀方向,立面造型避免遮擋視線;面向中心花園的低樓層戶型,則通過內縮架空層頂部挑板,提升下層住戶的觀景角度。
△ 方案效果圖 / ©Danlab
空中花園造型提取自貝殼的理念,以極具張力的花瓣形展開,前后對比了UHPC、陶板、不銹鋼板等材料,最終采用工藝較為成熟且造型實現度較高的仿石鋁板工藝;花園欄桿采用拉絲仿銅色的鏤空欄桿,以實現未來綠植下掛形成的綠意包裹的感覺。
△ 方案效果圖 / ©line+
近9米高的架空層在材料上選擇UHPC豎向構件(包含挑檐部分)+仿UHPC吊頂結合,既展現了整體性又考慮到施工及后期的安全穩定。
△ 墻身大樣
另外結合整體造型團隊采用隱藏式排水設計,在立面上沒有任何立管和橫管外露。結合造型在出挑較大處采用內置水溝+橫管的方式;出挑較少處通過設置深膠縫+滴水防止流掛。
△ uhpc主要墻身技術節點
△ 方案效果圖 / ©Mir
下沉庭院的設置,將地面光影與植被引入地下活動空間,并通過坡道與景觀臺階,柔性銜接中心花園與架空層花園,使得綠意無界滲透,為入口大堂及鄰里交流區帶來微氣候的調節與松弛氛圍。
△ 方案效果圖 / ©line+
△ 剖面綠化滲透
△ 方案效果圖 / ©Mir
自地下、地面至空中、屋頂,生態景觀無限蔓延,生成有機立面。在這里,公共空間、居住空間與自然綠意融為一體,重塑生態棲居體驗。
△ 方案效果圖 / ©line+
在傳統住宅開發流程中,mock-up通常作為施工前的工藝驗收手段。而在這次項目中,團隊主動將mock-up階段前置,將其轉變為設計推動工具。通過體系完整、工藝成熟的三個獨立樣板墻與立面節點模型,1:1呈現外立面幕墻、陽臺欄桿的不同材料質感、色彩搭配與構造細節,并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對立面設計進行持續優化。
△ 底層uhpc樣板
△ 仿石鋁板樣板
△ 露臺樣板
此次與貝殼集團的共創合作,不僅展示了C2M模式下設計與開發的協同可能,也讓我們學會了如何以用戶思維來思考,預見并減少使用過程中的隱性問題。這不僅是好產品,也是好設計的關鍵。
△ 方案效果圖 / ©line+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見證了住宅從標準化走向定制化、從居住機器到生活場景容器的轉變。未來,line+也將持續以設計為引擎,參與并推動中國人居好房子發展的更多可能性。
△ 方案效果圖 / ©Mir
項目名稱:成都金融城貝宸S1
設計單位:line+建筑事務所
主持建筑師/項目主創:孟凡浩
設計團隊:朱明松、朱敏、鄭經緯、王雨斌、李三見、朱驍靖、施宇航、丁健、謝宇庭
業主:貝殼集團·貝好家
精裝:香港鄭中設計事務所(CCD)
景觀:緯圖景觀設計有限公司(WTD)
施工圖:洲宇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幕墻:泰幕工程咨詢(杭州)有限公司(TAM)
燈光:大音創設 (MoA)
標識:上海柏熙標識有限公司
項目位置:成都錦江區金融城三期
建筑面積:規劃總建筑面積59580.72㎡(地上建筑面積43438.80㎡,地下(含半地下)室建筑面積16141.92㎡)
設計周期:2024.09-2025.05
建設周期:2025.01-至今
結構:框架剪力墻結構
材料:UHPC、仿石鋁板、玻璃
渲染圖制作:Mir、Danlab、line+
*文中效果圖為方案階段設計表現,最終以政府審批的深化方案和實際建成效果為準,最終解釋權歸開發企業所有。
來源:本文由line+建筑事務所提供稿件,所有著作權歸屬line+建筑事務所所有。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酒店項目BIM建模:暖通專業模型(建模前的準備)
下一篇:淮安市住建局發布《關于印發淮安市加快推進智能建造實施方案的通知》(征求意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