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七月,由香港大學建筑系副教授朱濤擔任學術領隊,有方“建造記憶:卒姆托在自然中·第5期”前往德國、瑞士、奧地利,系統考察了卒姆托各時期的多個作品,并到訪和卒姆托緊密合作的木匠工坊。
團員姚清軒,對坐落在瑞士山谷之中的瓦爾斯溫泉浴場,印象尤為深刻,并在下文中將細致的體驗過程,以及由此引發的對東方哲思的反思娓娓道來。
本文由作者姚清軒授權行走中的建筑學發布。
整個七月都在歐洲南部德語區和北部斯堪維也納半島度過,其中有六天時間在有方瑞士之行里,一同學習了解瑞士建筑,通過實地考察、與朱濤老師及隨行建筑學員的學術探討,對瑞士建筑師的建造方法與哲學,以及這些建筑在每一個特定場所的非凡介入,有了更系統的認知。印象深刻,受益匪淺。
如果從物質層面來探討建筑學,那么建筑首先是關于房屋結構的建造。現代主義建筑的大規模建造,都基于20世紀初幾位歐洲現代主義大師們關于混凝土和鋼結構的探索、總結和理論積淀。直到21世紀,并沒有發生本質變化。然而,不同國家根據本國的具體社會歷史進程及工業基礎,對現代主義都有微妙的不同回應。
在瑞士,以卒姆托和Olgiati為代表的兩位建筑師,便對建筑的建造方法有著不同且非常具體的實踐。卒姆托的瓦爾斯溫泉浴場(Thermal Bath Vals)令人影響深刻。在沒有親臨這里之前,已經不知有多少次在繪圖冊上臨摹、想象、思考過這個空間的平面策略、立面尺度、剖面節點,以及光影關系。
那日,進入這樣一個非常熟悉但又曾經只存在于腦海中的空間,幾乎憑借對于這個項目的直覺記憶,迅速地找到想要去的各處空間,瘋狂地游走其間,撫摸、停留。我好像進入了夢境,一個由石頭、水霧和淡淡光影組成的“盜夢空間”。從進入長廊開始,隨著右手邊被泉水腐蝕多年銹跡斑駁的墻體,以及左手邊一間間獨石般仿若洞穴一樣的更衣室,卡農的旋律便隨之開啟。然后復興數十步,進入一個新的開闊界面,向下,踩著寬闊的石英頁巖大階梯,步伐漂浮,節奏加快,直至溫泉層,脫掉浴袍,緩緩步入四塊“大獨石”建構圍合的室內大浴場。在此停留,仰望從頂部石板間,滲入到內部的微微天光,身體開始發燙,精神已經上升,眼皮微微垂下。此時,卡農鋼琴曲第一樂章完畢。
我陷入沉思,曾經在日本和歌山和關東地區也到訪過很多精彩的山中溫泉,它們無不自然迷人,但是這種把身體、時間和精神糅合到一起的溫泉空間,卻是第一次碰到。它喚醒了一些沉睡在我身體中很久的知覺,仿若大夢初醒。而這場夢,可比莊周夢蝶。回到房間,那個卒姆托為旅客特設的“修道院”,是為溫泉浴場的預備,更是為之后的反省。身體沉浸于一片紅色,右手邊是修道院的“鈴鐺聲”,桌子面對著雄偉的阿爾卑斯山。
剛才所體驗的浴場光線、聲音、觸感,仍舊觸手可及。真是“做建筑若烹小鮮”啊!建筑材料也是可以像做料理一樣,嚴格分類,切成不同的尺度(L,M,S,XS),然后建筑師用如烹飪師的智慧一般,把這些嚴格攫取并分類的材料,加工成一座天然的人造物。
墻面是XS與S尺度的長條石英頁巖,與建筑混凝土結構澆筑為整體,凝固如一,又自然光滑。地面則切割成M尺度的中大塊石材,基本尺度為1.2米X1.5米左右,厚度可達200毫米以上,簡直是用石塊在鋪地面和壘階梯。頂部懸浮的L尺寸“石塊”,則是由清水混凝土一體澆筑,通過工程力學的大跨度懸挑,仿若漂浮在一個個獨石柱墩之上,“石塊”與“石塊”之間留有10毫米左右的縫隙,自然光線由此偷偷介入,灑在墻面和肌膚之上,滲入心扉。人心無不沉醉其中,身體則游離在不同“石洞”之間。
身體的觸碰是光滑的,腳底卻是沙沙的,我知道這是建筑師對材料的細致處理,也是對這邊山地場所的深刻回應,以及人體觸感的細膩體味。剎那間,我開始瘋狂又貪婪地摩挲,在每一個不同尺度的泉池,在每一個不同溫度的桑拿房,我驚嘆于它們的空間尺度,也沉醉于材質的體量用法。這種材料的建造,已經脫離現代主義的正常范疇,簡直就是古羅馬:厚重,沉積,自然。我已經聽到建筑師在說什么了:“我不是建,我是在壘。這不是房子,這是個天然洞穴。”然而,我大聲回應:“天然不可能如此之抽象,如此之合乎心意。”哈哈哈……只剩下笑聲在“洞穴”中回蕩。
然而為什么,古羅馬可以在1800年前就造出這么巨大的穹頂呢?最重要的原因是材料。構成穹頂建筑的最主要材料就是:古羅馬混凝土。我們曉得,現代鋼筋混凝土的主要構成是:混凝土、石子、水和鋼筋。而古羅馬混凝土構成原理與其相似,它的構成可以簡單分為:火山灰、石灰、海水和塊狀火山巖石,它們混合后發熱會生成一種很難制造的罕見物質“托貝莫來石”,又叫硅鋁酸鹽。托貝莫來石就好比“古羅馬混凝土的鋼筋”,承擔建筑的拉力。但不同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滲透在混凝土中的海水會溶解火山巖和玻璃,這時候火山巖中的另一種硅酸鹽礦物鈣十字沸石就會參與反應,生成新的鋁硅酸鹽,就仿佛原來的托貝莫來石長大了,從而阻止建筑物的裂縫生長,結構也變得越來越強。而現代基于硅酸鹽的水泥在變硬后則不會再變化,這意味著它只會在時間的流逝中因為各種因素而變得越來越脆弱。我想,托貝莫來石便是諸神送給古羅馬人鉆石般的禮物,使古羅馬建筑師將才能發揮到極致,可以建造出不同尺度的“石洞”空間。
“石洞”穹頂之下的高空與地面,也定義著諸神與眾人之間的尺度。遙想古羅馬卡拉卡拉浴場高達40米有余測穹頂,那是古羅馬建筑師獻祭于神明的尺度,人在這樣的尺度之下赤身裸體,神人合一自然生成。
而在瓦爾斯浴場,整體高度被控制在5米以內,人的視線不是垂直的,而是向水平方向延伸,直至落地窗外雄偉的阿爾卑斯山脈,或許在這里神明已然成為自然,而空間內外不斷暗示我們的則是屬于現代人的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共處)。這明明是我在東方文化背景下,被不斷教導的哲理啊。一種東西方意識的不期而遇,在我的身體中,在我的意識形態下,在我的心靈之上。這樣的啟示,就是以西方哲人的姿態,在告誡作為東方人的我,如何看待我們的東方先賢,中原大地給予我們的寶貴精神遺產。無論魏晉,諸子老莊,這種天人合一的精神,早已凝結在我們的東方意識中。詩文繪畫,山水田園,我們需要借此反觀,深深地回眸,形而上或者是形而下的,都要看在眼里,記在心中,凝練出屬于我們的當代東方建筑意識。
作者簡介
姚清軒,徽宗設計研究室主持建筑師,紐約PACE大學BA榮譽學士。
本文由作者授權有方發布,圖文版權歸作者或來源機構所有。申請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酒店項目BIM建模:暖通專業模型(暖通水系統模型-下篇)
下一篇:新作︱駐85咖啡店,古堰宋亭 / 杭州時上建筑空間設計事務所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