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crefm001
2013-07-17
當一個人面臨不熟悉的專業領域的問題時,他可能會陷入理解上的困境,這很自然,隔行如隔山。在專業分工日益精細的今天,極少有人能夠精通超過兩三個專業,更不用說BIM或FM信息化技術所涉及到的幾十種專業了。(FM細分專業有49種,BIM的涉及面更是上百種)
但是,我們在尚未具備很強的行業特點的BIM圈子中,常會遇到這樣的思考:某項專業功能,以某種軟件或軟件組合能否實現?
這里的主語通常被省掉,而當你加之確定的主語時會得到不同的結論,比如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人才,他可以做這件事,于是答案就是肯定的,反之就是否定的。目前來看,在我認識的幾百名BIM技術高手中,以他們個人的天才般的能力及其組合中,我還沒有發現什么問題是不能被解決的。
但是,在事實上,也即他們所處的工程項目實踐中,幾乎每個類似于上述“專業功能的問題”都存在未能被很好解決的情況。其實,倘若把這些BIM技術問題或FM信息化問題替換成傳統工程項目的某項操作,比如某項設計、某項施工、某項運作等等,也會發現同樣的問題存在,即:就全社會而言,在理論上,一個單項任務總是能夠被某個特定的人以某種方式完成,但是在實踐上,卻總不能如愿。
思及我曾經定義的關于BIM應用尺度分級:個人級、企業級(團隊級)、行業級。我開始有點懷疑:是否存在個人級的BIM作業?
至少在FM信息化領域,我已經可以比較自信的說,個人級的FM信息化作業是不存在的,盡管在一個FM信息化項目中肯定會有大量的個人作業,但那是在團隊作業中的個人分工而已,若無團隊級作業在前,則根本沒有個人級作業可言。
我們在無數的BIM實踐的討論之中都面臨著一種空前的困境,這種困境的基礎居然是理解本身。不能理解,困惑,迷茫。前景無比光明,但是又與漫無邊際的討論、層出不窮的問題與漏洞百出的商業模式并存在一個項目中。整個BIM的大廈仿佛建立在沙灘上一樣,可以非常偉岸,也可以隨時坍塌。
這種理解上的困境,蔓延在BIM所能出現的任何角落中。
我想,解決這種困境的方法,可能完全不在技術,而在管理。理解這種困境的機理,可能不是工程師(engineer)思維可以做得到的,需要的是架構師(architect)思維。沖出困境的道路,可能完全不是從個人到團隊再到行業的方向,而是反過來。答案完全不在局部,而在系統全局。
【陳光 評注】從這里開始,我們產生了對于個人級BIM的懷疑,到最后終于徹底的否定了個人的BIM,開始走向以兩兩協作為最低標準的BIM階段。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漫談系列23 以人為本
下一篇:漫談系列25 打通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