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在粵港澳大灣區澎湃的建設圖景中,建筑業依托香港智慧和灣區創新,正靜水深流般加快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進程。
近日,香港立法會議員一行到訪深圳。在實地調研多個模塊化集成建筑(MiC)項目后,他們紛紛贊嘆:MiC建造技術源自香港,如今這項技術的價值鏈條,正以香港智慧為源、灣區創新為爐、國家貢獻為錨生動延展。
MiC,源于香江的建造智慧
用MiC技術打造的建筑,業內稱之為裝配式建筑4.0產品。從1.0到4.0,裝配式建筑歷經了半個世紀的迭代升級。
如今的MiC技術,應用BIM(建筑信息模型)設計出建筑的主體結構后,再細細拆分成最優解的空間模塊。這些模塊單元不再為功能空間所局限。由于是助力建筑業工業化發展和綠色化轉型的先進技術,香港特區政府出臺系列政策持續加快MiC的推廣應用。自2017年起,MiC技術連續八年被寫入《施政報告》。
截至目前,香港已有超過100個政府及私人項目采用MiC。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預測,未來五年完工的MiC樓面面積約250萬平方米,包括住宅、學校、醫院及政府大樓等。
灣區協同,MiC的創新發展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發展的演進,香港建筑業龍頭企業——中國建筑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充分發揮橋梁作用,不斷推動MiC技術在大灣區的創新:2023年在深圳市龍華區建成華章新筑保障房,成為了全國首個混凝土模塊化高層建筑。
“總工期僅365天,是傳統建造方式的三分之一!”華章新筑項目經理徐愷介紹,5棟近100米的高樓,采用6028個混凝土MiC模塊,實現2740套精裝保障房一年內交付。這個由深圳市安居集團有限公司規劃建造的全國第一快高層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開創了混凝土MiC技術建造超高層建筑的新階段。
位于深圳福田區的安居景馨苑項目,是深圳市安居集團應用MiC技術的再度創新。在人口稠密的城市核心區,憑借MiC技術實現148天完成30層樓體封頂,“魔術般生長”的背后,是800個混凝土MiC模塊與MiC技術2.0升級的支撐:微管廊、標準化戶型、數字化物流運輸管控。項目實現了工廠生產“按需接單”、現場“隨到隨吊”的精妙協同,為全國高密度城區建設保障房提供了可復制的“灣區方案”。
從灣區樣板走向全國
2023年,華章新筑保障房交付3個月后,中國建筑國際憑借MiC技術中標了首都核心區的“原拆原建”工程。位于西二環內、西直門旁的樺皮廠胡同8號樓,是一座上世紀70年代的危樓。正是通過應用MiC技術,3個月就完成了房屋的煥然一新。
當城市更新進入“螺螄殼里做道場”的階段,MiC技術既能突破空間限制,又能保障民生福祉。
“香港的建造智慧,在內地的豐富場景得到充分應用,MiC技術取得了蓬勃發展的實效。”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陳紹雄表示。
“MiC技術歷經多年發展已相當成熟,香港可以從中汲取經驗,加速自身技術提升,”香港立法會議員、中國建筑國際副總裁陳恒鑌表示,“更重要的是,香港與內地應攜手合作,共同推動這項技術‘出海’,將中國先進的建造標準與經驗拓展至國際市場。”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