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crefm001
2014-01-16
最佳實踐,譯自best practice,意為同行業中最好的做法。最佳實踐是行業中被用于學習對象的標桿(譯自benchmark),許多非技術類型的實踐經驗就是通過建立這樣的標桿傳播開來的。企業史大師錢德勒曾經說:“現在企業之所以持續擴展的一個理由是……職業化的附屬物——協會、刊物、大學、顧問公司——的涌現,使新的管理實踐得以迅速推廣”(錢德勒,1977《看得見的手》)
即便是技術領域,如BIM技術和FM管理及信息化技術,由于大量的新技術是混合在創新型管理之中才能發揮作用的,所以這些技術的傳播也經常籍由最佳實踐的形式被傳播,而不像是古典的科學技術如物理數學公式那樣,這也是大部分的應用技術的特點。
但是,如同錢德勒所說,這些機構的建立和發展是快速傳播的最主要的渠道,而在國內條件尚不成熟,因為最基礎的條件乃在于獨立運作。獨立于任何專斷權力而存在的乃是思想自由,即科斯所說的“中國一直缺乏一個繁榮的思想市場”,假以時日之假將可能需要幾十年。
以最近的一篇文章為例做一簡析,即《基于BIM的建筑空間與設備運維管理系統研究》(以下簡稱為《基于》)。因我稍懂一些空間運維方面的知識,所以一些朋友請我點評這篇文章好不好,但是這個問題沒法這樣簡單對待。以我對作者及其所做實踐研究的了解,相比于一般建筑業對于FM的認識,這算是相當不錯的了。換言之,這或可成為當前建筑界的最佳實踐。
但若將之置于CRE/FM行業來看,則簡直還沒有摸到邊,按照《漫談FM:企業設施、物業設施與建筑設施》的定義,或可算是達到了物業設施的層級,因其已經注意到管理的重要性,所以當然是超出作為物理層級的建筑設施的概念范圍了。但是,此研究由于受限于其項目對象本身,所以只限于一線操作人員的本身就受局限的管理意識的約束,故未能上升到真正的作為企業機構管理組織體的企業設施層級來思考,這大概是受到建筑業慣常的個人級思維習慣的限制吧,很自然的就將設計施工的陳規陋習一直延續到運維,這當然也是物業運維的陳舊觀念。
(1)主語。
《基于》文所最為缺乏的乃是主語。在企業機構組織體中,主語是非常離散的,從甲方123分級定義到外包的物業公司,與空間運維相關的主語有至少十幾個,他們的立場、觀點、流程、期望都有所不同,這是管理體系的復雜性所在。這也是建筑界去理解運維管理的難度所在。
在FM的各種主語之中,最重要的莫過于最終用戶(end-user),以最終用戶為中心的管理模式乃是FM行業的最佳實踐。而這一點尚未被國內傳統公共物業行業所接受,他們還普遍處于將FM認知為“設備設施管理”的誤區中,在那里,主語就是《基于》文所唯一涉及到的一線維修工程師及其管理者。但若傳統物業管理領域開始意識到并且采納這種最佳實踐,他們就開始進入轟轟烈烈的向FM轉型的時代了,目前還只有極少數乙方開始行動,而在甲方那邊則已有成百上千的數量級了。
(2)空間。
《基于》文標題雖寫了建筑空間,但內容上無法展開,因為建筑空間實在是沒有什么可寫的,置于施工語境中則簡直找不到這個元素。而它卻是企業機構工作空間管理的核心元素,但此時就已經不再是建筑空間(building space),而是企業空間(workplace/workspace)了。兩者的區別仍然在于管理組織體上,前者只是樓板墻體等物理實體構件所圍合成的物理空間,而后者乃是管理體系的有機組成元素,即文中所摘的IFMA對FM的定義中的最基本要素之一的場地(原文是place,華為公司的空間管理部門用的就是“場地管理部”)。這個區別在建筑界看來似乎不是很大,但是在管理之中則完全是兩回事。
空間管理始終是FM領域的最佳實踐,正是由于空間與傳統設備運維的融合,才造就了80年代那次現代意義上FM專業的誕生(以IFMA成立為界)。如今發達國家的企業機構已經演進到了整合工作空間管理(workplace management)時代,國內雖還身處前現代意識上,但卻同時可以學習工作空間管理和FM兩種有所區別的概念了。
《基于》文可惜止步于標題上的建筑空間,甚至于行文之中不知不覺就退卻到設備維修去了。如果再往前走一步,至工作空間管理的境地,那才是巨大的創新性突破。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漫談系列25 打通
下一篇:漫談系統27 設施是什么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