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設計單位? 地方工作室+湖南大學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項目地點? 湖南長沙
竣工時間? 2023年
建筑面積? 1.23萬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地方工作室提供。
項目位于世界計算·長沙智谷產業園內,園區承載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和5G等計算產業協同的前沿科技布局??焖?、而非理性的向城市蔓延,導致圍繞著高新技術產業混雜部分的居住與商業地塊,周邊配套環境也缺乏適合年輕科技專業人士使用的公共社交空間。
△ 項目視頻? ?地方工作室
以往體現科技性,往往采用空的、輕的、透明的、反光的材料,而建筑與土地的關系采取錨固式的“密接”或“硬接”,或多或少體現著科技的力量。相較于慣常的表達,設計嘗試提出懸空的“浮石”圖式。
數字空間站采用兩個巨型核心筒,輔以西側兩排“X”形的異形柱,共同撐起建筑的荷載,此外不設任何與地面發生聯系的結構柱。巨型核心筒中型鋼柱與混凝土的組合結構,讓建筑出挑深遠。被承托于空中的厚重混凝土板,既是樓面板,也是屋頂。
建筑的內部需要通過一個棧橋徐徐上升而入,到達的第一處精心編排的空間是半室外的階梯臺階,它對城市開放,也沒有具體的功能所指,但它不止于實用的空間。
室內多為高大空間,以滿足日后多元的展覽形式。起拱的樓板自然地成為大臺階所在,聯系上下兩個主要展示空間。混凝土巨筒又與橢圓形天井夾著兩個小臺階,與大臺階呈反方向,聯系更上一層的展示空間。
結構采用鋼支撐框架+型鋼混凝土核心筒組合。核心筒內置0.7米型鋼柱,墻體厚度1.1米至1.6米線性遞增以增重抗傾覆并提升剛度。筒間鋼梁及桁架實現50米大跨。
懸浮的底面以弧線姿態懸置于下沉廣場上空,它起始于西側水面附近,以微妙的弧度掠過廣場、掠過自身高點后下落,在東側臺階入口處壓低、停止。
如果說“浮石”意象很好地表達了科技性,懸浮之下的“第三空間”就是市民社交、文化活動的場所,它形成了一個市民皆可到達的公共下沉廣場。
廣場的北向橢圓形天井讓下沉區域直通天地,陽光如日晷般印在墻與地面,陰影的弧線隨著時間而變換模樣,陰雨天的雨水順著天井外壁自由落下,使得“第三空間”恰似中國傳統院落的四水歸堂。
地方工作室近年來持續關注建筑的自治性與社會屬性共存的實踐探索,挖掘建筑類型與原型的深層潛力及其當代衍生圖式語言,并嘗試詩意地融入當代城市營建活動之中。數字空間站針對科技與文化的辯證分析,建構了“浮石”的基本圖式,旨在提供跨文化的情感共鳴。
設計圖紙與模型 ▽
完整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長沙智谷·數字空間站
項目地點:湖南長沙
建成時間:2023年
用地面積:9.35公頃(E12 地塊總凈用地面積)
建筑面積:1.23萬平方米
業主:長沙麓谷城市發展建設有限公司
設計團隊
建筑師:魏春雨、蔣康寧
地方工作室:曹開元、張添翼、游佑萱、李靜波、張懿、裴偉華、燕良峰,潘旭陽、劉騫、黃文琦、張廣寧
湖南大學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郭健,汪劉英、孫建輝、黃頻、康旦、康迪、張海洋,伍俊、劉劍、吳遜、毛穎杰,羅軼倫、鄭少平、段煜欽、劉質寬、鐘鳴、劉付華
總結構師:肖從真
結構咨詢: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結構設計、機電設計:
湖南大學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室內設計
長沙視碼空間設計有限公司景觀設計
湖南水立方建筑與景觀設計有限公司幕墻設計
湖南大學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復雜性結構與幕墻設計研究中心
夜景照明湖南蘭德馬克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結構形式:鋼支撐框架一鋼筋混凝土核心筒組合結構
攝影:存在建筑-建筑攝影、孔錦權
本文由地方工作室授權發布。歡迎轉發,禁止以有方編輯版本轉載。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