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設計單位? aoe事建組
項目地點? 迪拜
建成時間 2025年1月
建筑面積? 45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設計單位提供。
Ghaf Woods體驗中心坐落于迪拜首個森林生活社區內,是一座以可持續創新與沉浸式場所營造為核心理念的標志性建筑。
△ 項目視頻? ?存在建筑
由區域生活方式引領者、阿聯酋知名開發商打造的Ghaf Woods社區,將自然編織進日常生活的脈絡,重塑了沙漠城市的人居范式。作為社區核心,Ghaf Woods體驗中心是一座沉浸式、面向未來的目的地,通過吸引、教育和啟發的方式,引領未來居住體驗的新風尚。
體驗中心毗鄰謝赫·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高速公路,緊靠迪拜著名文化、娛樂、購物勝地“地球村”,依托交通樞紐的便利,同時營造出靜謐的自然棲居。
通過遞進式的空間序列設計,建筑巧妙地隔絕了城市喧囂,以一場精心布局的探索旅程徐徐展開,讓每位訪客都沉浸于“與自然共生”的生活哲學之中。
作為進入Ghaf Woods社區的門戶,體驗中心以多層次的方式詮釋社區可持續生活的愿景。設計靈感源自沙漠地貌,建筑形態如沙丘般從大地自然隆起,動態而富有生命力。
場地整體規劃路徑仿若林間蜿蜒的溪流,訪客的探索從穿行森林開始,車輛停駐后,一場融合敘事、創新與場所營造的旅程正式展開。
訪客將沉浸于一系列的體驗:從光影交織的“光之隧道”,到精心策劃的建筑材料展示,再到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呈現未來住宅與景觀,每一處細節都在愿景與現實之間建立連接。
沿著戶外路徑,訪客穿梭于由露天劇場、戶外活動廣場、森林花園與鏡湖等串聯起來的一系列的景觀節點,為訪客提供駐足沉思與社交互動的空間。這些元素經過精心布置,猶如灑落在林間的寶石,等待著訪客的探索與發現,同時它們豐富了空間的層次感,亦深化了場所中自然與建筑緊密交織的生活方式。
主體建筑以沙丘形態順應地形蜿蜒起伏,與周圍景觀布局相融合,仿佛是大自然中連綿不斷的延續。
其GRC材質階梯式外立面以流動的韻律包裹結構,圍合成獨特的建筑形象。
南側通高玻璃幕墻將景觀水池與森林綠意引入室內,消弭內外界限,營造出靜謐的沉浸氛圍,令人重拾與自然的親密聯結。
內部空間將科技、敘事與社區愿景相結合。高精度3D沙盤清晰展現Ghaf Woods社區的規劃、綠色基礎設施與可持續設計亮點;材料樣品區讓訪客了解到構成未來家園的精選材料。
同時,虛擬現實多媒體展廳則讓訪客身臨其境般探索未來的住宅單元、景觀與公共空間,每一處都被細膩呈現,真正實現了從想象到體驗的無縫銜接。
貴賓休息室和辦公區則位于較安靜的北側,面向私密庭院,為訪客與員工提供舒適與私密兼具的自然連接。
建筑的方方面面都回應了中東特殊的氣候條件:通過懸挑式屋檐設計優化立面遮陽性能,有效降低建筑熱負荷,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南側鏡湖水景在創造優美環境的同時形成微氣候調節系統,起到被動降溫的作用;周圍的森林生態系統采用本土與適生植物,使整個社區的環境溫度顯著低于周邊沙漠地區,證明了生態設計對城市宜居性的提升。
通過這些綠色建筑策略,Ghaf Woods體驗中心成為中東地區環境響應型建筑與氣候適應性城市主義的實踐范本。它不僅是故事的講述者,更積極展現了未來社區如何兼顧復原力、美學與生態智慧。
重要的是,該中心開放式的空間布局為未來的功能轉換預留了無限可能。讓空間隨著社區的成長而不斷進化,可靈活轉型為文化場所、教育中心或社區中心等,確保長期的適應性和價值創造。
Ghaf Woods體驗中心不僅僅是一個建筑項目,它代表著一種模式的轉變——向生物親和設計、低碳生活與社區優先的可持續發展方向邁進。它是“與自然共生”理念的燈塔,以森林棲居的詩意平衡,為人類福祉與生態守護樹立全新標桿。
完整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Ghaf Woods 體驗中心
項目類型:建筑
項目地點:迪拜
建成狀態:建成
設計時間:2023年
建成時間:2025年1月
用地面積:20000平方米
建筑面積:450平方米
競賽和方案設計階段:
設計單位:aoe事建組
主創建筑師:溫群
技術總監:馬劍寧
設計顧問:Robert Sun
建筑設計團隊:崔睿欣、潛洋、張夢珂、常志宇、海笑
室內設計團隊:孫萌、師夢婕、王媛、尹曉凡
擴初、施工圖和施工監督階段:
設計單位:STUDIOI
技術總監:Nima Shoja
項目經理:Vanessa Coetzee
建筑設計團隊:Saryas Shoja、Deborah Mocci、Bigad El Gritly
設計設計團隊:Magdalena Strag、Abdalla Wadi
景觀設計團隊:Claudia Juhre、Mahmoud Hazem
機電水暖設計團隊:Mohammed Nader、Kamal Diab、Mohamed Hassan、Mohamed Bakry、Mohamed Baza
結構設計團隊:Omar Shafiq、Amr Abdel Aal
基礎設計工程團隊:Manickam Srinivasan、Mohamed Hassan、Syeda Sharafat
備案建筑師團隊:Firas Kanjo、Haitham Diab
監理團隊:Mehran Javadi、Rafat Sawalha、Islam Elsafani
燈光設計:Light Func—Sakina Dugawalla-Moeller
消防系統設計:Design Confidence—Aaron McDaid
立面設計:Werner Sobek—Mustafa Alkan
聲學設計:Acoustic Logic—Aarfee Jameel Khan
標識設計:BRIMAXX—Andreas Graf
廢棄物管理團隊:GREENVISION—Saf galaites
可持續性設計:EMS—Errol Colaco
水景:Aquashi—Richard Deeb
AV設計:Imagination—Viviana Stecconi
景觀設計:SWA Group、STUDIOI,SLA
攝影師:存在建筑-建筑攝影
視頻版權:存在建筑-建筑攝影
版權聲明:本文由aoe事建組授權發布。歡迎轉發,禁止以有方編輯版本轉載。
投稿郵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以5座城市之名,走進巴爾干半島
下一篇:不在山林·山谷石窯,梨花村口的“驛站” / 小隱建筑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