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設計單位? HPP Architects
項目地點? 德國杜塞爾多夫
建成時間? 2023年
建筑面積? 1140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HPP Architects提供。
搖籃大樓(The Cradle)坐落于德國杜塞爾多夫萊茵河畔著名的媒體港,由HPP和德國開發商INTERBODEN共同合作設計建造。在設計之初,“摒棄舊有慣例”便是搖籃大樓整體規劃團隊的目標——開辟新的建筑路徑,通過循環思維,設計出為人、社區和環境帶來附加值的解決方案。
這座辦公樓是一個可循環建筑的試點項目,在現代多樣化的城市發展格局中,形成了一種獨立的建筑語言。這種語言源于設計中三大支柱理念的協同:一體式立面、混合木結構以及Cradle to Cradle?(從搖籃到搖籃?)。
注:“Cradle to Cradle?”(簡寫C2C)的概念于2002年首次被美國生態建筑師William McDonough和德國化學家Michael Braungart共同提出,意指“萬物皆為養分,沒有廢棄物”的概念。通過C2C的設計可使材料與產品在生產、使用以及循環過程中,對人類健康和環境有益,最后進入生態或工業循環系統,還原具有高等品質的材料和產品。與其他可持續性概念或認證的根本區別在于C2C原則的內在積極性:重新思考積極影響,而不是減少消極影響。
該大樓除地下室層、地面層和核心筒外,幾乎所有的主要建筑構件均采用木材制成。獨特的菱形立面根據場地條件而開發,實現了多種功能:作為外部承重結構,提供支撐和遮陽,形成涼廊,并框選出周圍環境的景致。
“V”形柱的不同深度和朝向創造了開放與封閉之間引人入勝的互動,并結合起到棱鏡作用的玻璃擋板,根據視角和一天中的時間產生光影變化。
從循環經濟的角度來看,該建筑被視為一個原材料庫。與數字孿生模型相關聯的循環通行證?(Circularity Passport?)提供了關于可拆卸性、材料純度、材料健康性和可回收性等參數的信息,所有材料和產品都是根據這些參數選擇的。
與傳統建筑相比,搖籃大樓的材料健康性提高了56%,碳足跡減少了50%。超過90%的材料是可回收利用的。“搖籃大樓”是德國目前首個在Madaster平臺上注冊的新建項目。
注:Madaster平臺是一個注冊材料和建筑產品的全球化線上平臺,旨在建立與原材料的連接,讓建筑成為儲存有價值原材料的倉庫。
基于此,該建筑所使用的材料數據被記錄在案,并且通過與原材料交易所的鏈接,該建筑可以被貨幣化,并以其組成部分的殘值顯示為一個有價值的原材料庫。根據可拆卸設計原則采用插接和螺釘連接的結構、有意決定不使用覆層、木結構公司的木材回收義務,以及租賃合同中關于使用C2C認證的家具和室內裝置設備的綠色租賃條款等,多項策略確保了循環理念在項目落地過程中的始終貫徹。
通過對循環經濟設計理念的貫徹,該建筑整體增值方式遠不止于材料循環,還有光伏系統、帶有巢箱和昆蟲旅館的可滯留綠色屋頂、電動共享交通樞紐服務、首層公共共享空間,以及室內粘土墻和綠化,這些都完善了可持續理念,并為人、環境和社區創造了附加價值。
設計圖紙 ▽
完整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杜塞爾多夫搖籃大樓
建筑面積:11400平方米
建成時間:2023年
項目地點:德國杜塞爾多夫
項目業主:INTERBODEN
設計單位:HPP Architects
服務內容:建筑設計
結構:Knippers Helbig GmbH
環境可持續性:TRANSSOLAR Energietechnik GmbH
機電(MEP):B?hr Engineering GmbH
其他參與方:nees Ingenieure GmbH、Drees+Sommer Advanced Building Technologies GmbH
項目獲獎情況:
2018年MIPIM未來項目獎之最佳未來辦公項目
2018年ICONIC 設計大獎創新建筑獎
2024年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木結構建筑獎
版權聲明:本文由HPP Architects授權發布。歡迎轉發,禁止以有方編輯版本轉載。
投稿郵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布吉悅清公園:屋頂建公園,垂直巧共生 / 中建西南院
下一篇:景德鎮坯房插件家:老房新構,舊院再生 / 眾建筑+劉克成設計工作室
推薦專題